對於那些有個人故事可講的人,你可能「直接登門造訪」(雖然大家常覺得很沒禮貌),或是「直接打電話」,這都視報導的目的和情況而定。如果你總是受到阻撓,不能見到想聊聊的消息來源,你可試試「堵人」,亦即在那個人會出沒的辦公室或是大廳流連,或是到那人會出席的公共場合。不過這個策略可能會有反效果,而且你不能表現得像是偷襲他們。簡單有禮地介紹自己,讓他們知道你想要有聊天的機會。當他們心生懷疑,你可能需要一位他們人脈網中的「開路人」,充作中間人。至於任何公司、機構、政府或半官方法人等的採訪要求,都很可能需要透過新聞室這類的正式管道。總之不管遇到什麼狀況,請保持禮貌。
在打電話或與人會面之前,預演一套開場白,概述所有重點,可能對你很有幫助。在這階段,你應思考、計劃談到什麼程度的時候,你會表明記者身份。而在哪些情況下,你會隱瞞記者身份,冒充別人(譬如業務代表)?你又會如何打造那「角色」,好令人信服?
怎麼讓在隨意場合上遇到的那位,成為你未來能再度聯絡的消息來源,你得想想辦法。擬一份計畫,列出可討論的議題。什麼事會讓那人感興趣?你要怎麼鼓勵消息來源在他的辦公處討論這議題?對資深公務員和酒保,你會採取不同的方式嗎?如何不同?面對從事一成不變工作的人,千萬別低估他們有多聰明!具體而確實地估算你會需要多少時間——對政府機關首長來說,15分鐘可能都算久,但對剛經歷創傷經驗的人而言,他們可能需要一整天的時間,才能對你敞開心房。
如果消息來源要求你事先提供問題,你可能得照做,但一般認為,這不是個好做法。試著提供問題大綱就好,交代你想報導的主題,儘可能廣泛一點。預先提供問題給受訪者,有時候是為了讓專家有些時間整理他的專業素材,但也有可能讓採訪變得生硬、造作。另外,總要保有為細節追問的權利。
另外會發生的情況是,雖然消息來源拒絕見面,卻以其他方式提供了說明。那你可能就得跟你的編輯討論,用哪種方式處理這則報導最恰當。調查報導中心(Centre for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)建議,可採取英國廣播公司(BBC)的標準處理辦法:「我們詢問能否採訪,無人可受訪,但對方傳來以下說明⋯⋯」接著在你的文章裡完整陳述這段說明。
當消息來源願意跟你談話,好好選擇合適的地點。消息來源的家或是他們的辦公室,會給他們一種微小的心理優勢——那是他們的地盤——但也會讓他們比較放鬆,讓你有機會觀察他們在背景環境中的樣貌。你自己的辦公室則會帶給你心理上的優勢,但可能會過於公開,讓消息來源沒有安全感。思考一下該採訪的性質,地點要選在公共場所還是隱密的地方,哪個會使採訪比較成功;想想你想要營造的氣氛,以及周圍環境噪音會不會太干擾,妨礙你把交談錄下來。
至於正式採訪,要透過電話、電子郵件或傳真確認採訪細節,如此受訪者之後就沒有藉口「忘記」。別枯等著承諾「晚點回覆您」的祕書,你在給對方一段合理的回覆時間後,得主動打回去確認。堅持不懈,但不要惱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