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調查報導都是質性的:查看事情為何和如何出問題,還有誰該為此負責。但幾乎所有調查報導也都涵蓋量化資料。赤字有多大?貴國非法捕魚統計數字是多少?每年有多少病人遭診所拒收?
這意味著,你得知道數字如何由小見大,也知道如何經由如百分比這種簡單計算,來理解數字。多數人並不是因為喜愛數字而成為記者,但數字其實並不難,而且實際上對調查報導敘事非常重要。
很多人認為自己沒有數字概念,但其實每天都很老練地在用數字:編列生活開銷預算、決定火車季票划不划算、或為加薪討價還價。很多學校教授計算和和數學的方式,嚇壞了算術能力完全沒問題的人,讓他們就是無法把數字的實際應用和抽象的數學學科,連在一起。
對記者而言,好消息是媒體中的數字泰半聚焦於應用,而且格外傾向質性(例如,解釋誰蒐集了數據、如何和為何蒐集)。但你當然從瞭解最基本的開始。譬如,如果你想要查診所護士的官方職務說明和工作效率,你可以請一位專家幫你擬出這一行「典型的一天」時間表,然後透過觀察和訪談,你可發現:
> 哪些工作任務佔據了多數時間?護士會不會抄捷徑?這些捷徑是什麼?護士是否面臨任務過多的問題?
> 護士的職務說明中提到的平均病人數,跟實際上到診所就醫的病人數,兩者之間有何關聯?照顧每位病人需花多長時間?
同樣的,若要分析空氣樣本,你可以從找出空氣漂浮著哪些汙染物著手,拿這些汙染物詢問醫學專家,看它們危不危險,還有什麼程度的暴露下會危及健康。比較貴國空氣清淨法規跟專家指出的汙染物危險層級,你可能會發現問題很久以前就出現了,而法規的數字並未隨著時間調整,或是發現類似的「高峰期」規律出現,甚至發現法規的標準比以前還低!這就是記者的工作——去解讀數字,並判斷問題是不是變得更加嚴重或更明顯。不過單單只有數字並不夠,脈絡——為什麼如今問題更明顯了?——才可能是報導所在。
大多數國家的氣象資料,可能是該國蒐集最久的數字資料。譬如在非洲,殖民政府紀錄上早有氣象數據,而且也可從地方口傳歷史傳統裡,談及洪水和乾旱的時間,甚至上溯到更久之前的氣象資料。很多亞洲國家也有專門記錄氣象模型的資料庫。在東南歐,官方氣象資料可追溯到19世紀末。所以如果你想調查貴國氣象狀況,如氣候變遷、洪水和旱災是否真的絕無前例,你可以比較分析氣象模型的波動。
重點是,要熱衷於尋找可成為報導的數據。有時候人們會帶著內幕消息接近你,但你往往得自己找到報導內容。報導點子可能來自於你讀過的、偶然聽到的、甚至來自於新聞稿。當然,新聞稿的作者本就不期待別人用統計的眼光來檢視這類文稿,但新聞稿常提供關鍵資訊,而且有機會發展成大新聞。一名好的調查記者不會放過任何可能的線索。不過請對數字、圖表和任何形式的量化資料,抱持懷疑。這些資料看起來可能講了個獨特又有渲染力的故事,但一名好調查記者應先問:這些資料怎麼產出的?調查是如何進行的?如何選擇樣本?由誰資助並出版?他們會不會出於自己的最佳利益,而省略任何重要的細節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