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們會基於形形色色的原因,對你通風報信,很多原因其實跟協助調查報導或是讓錯誤曝光無關;當你接近一名消息來源的時候,他們可能也是如此。個人不滿、情勢或是信仰等,都會為他們所說的事情蒙上色彩,導致他們誇大某些方面,對其他方面則沉默不語。有些消息來源可能會太想要幫上忙,所以給出他們認為你想聽的答案。調查消息來源的背景,這可能會透露出一些訊息給你;另外在跟他們交談時,觀察他們的舉止也會有幫助。
有時候,人們會犯下無心之過,或是忘掉細節。基於此,你需要再跟公正第三方消息來源確認過所有事情。兩個不知道彼此存在的消息來源,他們提供的證據理應指向同個方向(很少會出現完全一模一樣的情況)。如果你沒時間或找不到第二個消息來源,你必須跟閱聽眾老實說:「真的沒有辦法確認這段說法。」但報導中若出現太多未經確認的說法、聲明或是指控,將會弱化你的報導,而且也會損及你身為調查記者的職業操守。
不過,要是你的第二個消息來源提供了跟第一個完全矛盾的資訊,而非證實第一個所言,那該怎麼辦?這種情況下,你應該把兩種立場都告訴閱聽眾,或把兩者的衝突整合到報導裡:「內政部長表示,武裝人員越過邊界;國防部長則說,這些人員並未武裝。」如果有些細節跟你想寫的報導不合,你可不能忽略,畢竟你拿著自己的信譽和專業在冒險。像西莫.赫許(Seymour Hersh)這類記者,擁有傑出成績單和廣大人脈網絡,有時候可能只仰賴單一消息來源。但進入這種大聯盟的記者畢竟是少數。
不管你跟誰聊,最基本的就是你得確認這個人是否就是他自己聲稱的那位。他們可以證明在哪裡工作、或證明他們的地址、家庭細節、當兵紀錄、護照、身分證字號或是駕照嗎?如果消息來源有犯罪紀錄、個人困難、精神疾病、財務問題、暴力或詐騙等歷史,你可能就得對他們告訴你的事特別保留。如果消息來源很抗拒提供證明,可能有什麼強烈的理由讓他想要隱藏這些資訊,你得把這個因素也放進你的判斷,考量到底能不能相信他們提供的訊息。
只有在知道自己在找什麼的情況下,你才能評估所得訊息的品質。消息來源有沒有提供完整的解釋或是一整套證據?你是否可以用其他同樣貌似可信的方式,把故事拼湊起來,並達成不同的結論?「漏洞」在哪裡?消息來源的經驗在他的社群裡,有沒有代表性?這是最近發生的事,還是很久以前發生過,所以事情可能已發生變化,而且可能記錯細節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