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乎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有那一行的專家:歷史學家、科學家、律師、工程師等等。當你的報導處理公司事務(如跨國公司活動),找出對的專家尤其重要,像是曾在你所調查的公司任職者。不過究竟他是不是對的人,大部分端賴他是如何養成他的專業,以及他是否曾經涉入你所展開調查的事情。不同但相關領域的專家,可以為你的主題提供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見解,譬如律師、警官、醫師或是審訊人員,可能都是人權倡議者的一份子,對你正進行的反人權報導,可能派得上用場。
不過,並非所有專家的地位都相同,專家也並非都同樣可信,所以要請你信得過的記者推薦,並到網路上搜尋一下這個人,看看他們為誰做研究,畢竟接受商業相關資助的科學家,其抱持的偏見可能與說客相去不遠;另外,也看看他們的研究引來哪些批評。記住,在特定學門裡,相互競爭的概念會招致讚譽與批評。
即使最可信的專家(或專家報告),都需要經過再三質疑。如果有幾位專家彼此意見不一,那你一定得想辦法把這些不同的意見都鋪陳在報導脈絡裡,好讓讀者明白。如果專家意見一面倒,聽從專家建議有其道理,但也有可能最後證明你是錯的。而當專家分為兩派時,你就欠讀者一個解釋。長久以來,在氣候暖化議題上,媒體呈現專家們分裂成兩派,直到後來,分析報告後才揭露,許多駁斥地球暖化的「專家」,其實收受能源說客的錢,並為他們代言。事實上,多年來大量的科學證據早已指出氣候暖化確實在發生,而且非常危險。
在多數政府正常運作的國家裡,一般認為最可信的資訊來源便是政府機關和為其工作的專家。長久以來,大家都認為科學報告不會偏頗,而會議紀錄、法庭紀錄和議事規則都很精確,但是報導重大爭議事件的新聞告訴我們,如此的設想既天真又危險。政府機關雇用的專家也可能出錯,而且在某些情況下,他們可能迫於政府壓力,以特殊觀點去呈現資訊。同樣的,當你衡量其他專家消息來源所提供的資訊的時候,也需要考慮他們的可能動機和背景脈絡。當然這些內部人士通常知識淵博,當你面對他們,若總認為他們偏頗,那就像總認為他們正確公正一樣有害。因此,就像對待非專家消息來源一樣,請第二位消息來源來確認專家給你的所有資訊。有時候也可以問政府機關的專家,能否以非官方、不對外公布的方式,為你做個簡報,如此可以得到更多背景資訊,就算你沒有辦法引用他們的說法也無妨。
我們常會把國際法人組織當成書面報告和政策的資訊來源,但其實他們也能提供一些有用的人脈,組織總部所在和其他分部所在地都可以。他們當然沒有義務幫助你,不過若是你用正確的方式接近他們,尤其當你想問的議題跟他們利益強烈相關,他們可能會非常有共鳴。但也正基於此,捐款人團體(就像其他組織一樣)以及其他類型的機構,都有自己的方針和原則,而且通常嚴格恪守方針,或遵循資助組織的要求。調查的時候,可以把他們的評論和資訊放到你的脈絡裡,再來判斷是否需要跟另外的消息來源做個平衡訪談。
有時候,讓人知道你在研究某個議題或已掌握某些訊息,反而能夠「搖出」更多人脈。你可以用比較非正式的方式,讓消息自然從你的人脈網絡傳散出去,或是先刊登前導報導。這時候,以前沒見過的人可能會自動現身,自願提供額外消息,或者之前不願受訪的消息來源可能會出面,「更正」你的報導。不過請謹慎評估這招的利弊得失,以免適得其反——另個同樣可能的結果是,你事先給了那些你在監視的人警告,然後他們便趕緊掩埋證據、讓消息來源噤聲,或是先發制人對付你!
如果你找不到專家為報導背書,並不代表你就無法前進;你可能錯了——或你只是問錯專家,或問錯問題。報導裡涵蓋多元意見,不但展現你沒有先入之見,其他有不同意見的專家也可能受到激勵,挺身而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