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 如何查證暗示、傳聞和事實?

2. 如何查證暗示、傳聞和事實?


記者必須調查報導的各個面向,包含檢視政黨派系及其緊張關係,還有指責方和受控方的行徑。但是,如何查證情報、八卦、個人經驗和其他形式的研究呢?

當辛辛苦苦從網路上蒐集了資訊,有兩組重要問題一定要問。第一組問題是:這是誰寫的?作者的資歷和寫作動機是什麼?從名符其實的專家、癡心妄想的人,到收受來自政商或百姓好處的說客,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站、推特和臉書上發布任何東西。這就是為什麼必須評估資訊的可信度。

第二組重要的問題是,針對發布消息的人,可以查到什麼相關的公開資訊?調查記者應該試圖去瞭解那人的生平、教育背景,還有他擔任哪些領導職務等等。查看他們的臉書帳戶還有推特文,其中若提及某間新公司,調查一下主要成員,還要交叉比對他們同事、對手和政府機關相關人物之間的關聯。如果新任農業部長也擔任主要穀物交易公司的董事,這合法嗎?就算法律允許,這其中當然有利益衝突。找出此類連結,可為有潛力的報導提供有用的洞見。

任何稀缺資源的供應,如石油、土地和獎學金的分配,都可能涉及貪腐。問些像是:誰是這些資源供應的守門人、分配機制應該如何作業等問題,將有助於查出潛在的腐敗,知道這些短缺的資源到底入到誰的私人口袋。藉由仔細查看網站,調查記者對這些人到底揭露多少又藏了多少資訊,可有個大概的想法。

對重要政府官員或政治人物來說,取得或生出書面「證據」,來撐起錯誤或是偏差的指控,非常容易。任何可以修改官方信頭、使用電腦和影印機的人,都可以偽造文書。就算文檔本身是真的,為了使文檔只能描繪局部且不全然為真實樣貌,現存的文檔可能是精挑細選的結果,而其他關鍵文檔可能已遭策略性抹除。

有時候,文檔可能太複雜或過於技術,非專家的記者無法理解,只能仰賴資訊來源的專業知識。這類文件可以跟獨立的專家如會計師、律師或是醫師討論。可是就連看起來很單純的文檔,都可能受到錯誤解讀。有時指控最後可能為真,但其惡行相對而言微不足道。當某則貪汙指控一點都不痛不癢,記者要很小心,別落入告密者的套路中成為犧牲品,被他們利用去壓制對手、移除絆腳石,實現他們自己的野心。

另一種例行的調查是跟各領域的熟人定期談天。跟消息來源定期聯絡,並且不設定議題,如此才能建立起良好關係,讓你在其他記者收到通知前,即可產出有料的新聞。如果你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跟消息來源聯繫,他們就會覺得被利用。這叫做「維繫」人脈。但是報導不會自動從消息來源身上跳出來跟你揮手,為了找到好報導想法,你得有創意而且愛打聽。

調查記者兼歐洲工商管理學院(INSEAD)教授馬克・杭特(Mark Hunter)和他的荷籍同事路克・聖爾斯(Luuk Sengers),提供一些建議:「我們蒐集資訊是為了從中得到報導,我們不做只是蒐集資訊的報導。你要的是激起情感,你要讀者氣憤、流淚,並讓他們決定非得改變什麼才行。若非如此,花這麼多時間採集證據、冒著生命和關係的危險,有什麼意義?在你的調查裡,人們都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軀,不是幾句引言而已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