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3. 評估情報


很多揭露違法犯罪的報導,都從一則情報開始。譬如在警察部門的熟人知道,某起汽車偷竊詐騙案跟他的長官有關;想報復的前妻打電話給她訂閱的報紙,告發前夫逃漏稅;政治人物跟編輯朋友說,政府標案的投標公司和該標案委員之間有不當關係。

不過,這則消息可能並非表面上看起來那樣。它可能不是真的,而是用來設計某人的;或可能只有一部分為真,專為他人的盤算量身打造。而且不管真假,都可能是想替你設定報導。所以當情報出現,首要之務是質疑它:

  • > 如果我沒有得到這個情報,這是我會寫的題目嗎?
  • > 這主題是我有熱情的議題嗎?
  • > 此處出土的真相真是關於公共利益嗎?

如果消息可以被證實,那以揭露警方長官和其汽車詐騙勾當為例,你回答上述三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:是、是、是。


貪贓枉法:一體兩面的主題

但如果以標案委員和舉發前夫逃漏稅為例,你會怎麼回答前述三個問題?揭發另一位腐敗的個人,對社會正義和公共利益可能不會帶來重大而全面的影響,不過,這在貪汙和逃稅已是政府結構根本問題的國家,還有在某些任由貪汙、逃稅行為肆虐的社會團體裡,影響就顯得重大。記者常爭辯說,讓一名犯錯的人曝光,其他犯錯的人就會「嚇到」,打擊貪汙的腳步便能前進。這多少有點道理。曝光的風險可能會阻撓一些野心勃勃的強盜大亨,可能因此救下小數目的金錢,而且既然這是納稅人的錢,公眾確實有權利知道。不過,媒體光是揭露無數貪汙個體戶,並不會對整個貪汙體系帶來太多衝擊,因為在所有體系和交易中,貪汙已經根深蒂固,而且有時候連意在打貪的制度裡,也已藏汙納垢。

但如果記者可以用貪汙個案,凸顯制度裡容易讓人逃漏稅和收賄的缺失,這則報導就會產生重大影響。若調查記者可以把逃漏稅和醫療診所缺乏資源連在一起,記者就可以解釋一個公共問題,而不僅是怨嘆。如果政黨派系利用反貪相互指責,好讓鎂光燈不要照到自己的罪行,記者就可以告訴讀者,他們國家的政治活動背後,都藏了什麼樣的過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