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2. 紙本足跡


你的資料庫中,大半資料可能來自於紙本足跡。「紙本足跡」一詞是個隱喻,源自於學校比賽,由小隊隊長邊跑過鄉村田徑,邊丟下碎紙片,然後小隊員以最快速度,跟著紙片留下的足跡,追他們的隊長。紙本足跡在調查報導有類似的作用:辨認出能支持假說的資料,發展出一套取得策略。過程中,用一份資料引領你找到下一份相關資料,接著,你就可以跟隨紙本足跡,找到各發現之間的關聯。

在初始資料上,記下所有你認為相關的事情。例如,某人的履歷寫著,他曾在一家位於內戰侵襲(與血鑽石有關)區域的礦業公司,擔任保安人員。履歷上很可能沒有記錄這人沒有工作的空缺時間,此時便可用基本算數,把他各份工作年數加加減減,從工作紀錄的總年數,便可反映出有沒有任何未記錄的時間。你也可以找出工作或公司紀錄,上頭可能有記載這人是否突然離職,這可以引導你去找更多關於這人的工作場所歷史資料。你可能會在人力資源部門的紀錄裡發現,這人曾遭投訴偷竊或詐欺。你便可跟著這片碎紙足跡,找到關於這人的警方、法院或入獄紀錄,如此這般。換句話說,你可運用一份資料找到另一份,並得到確證。

當你區別相關和不相關資料後,接下來需要練習移情。把自己當作主角,想像一些可能的情況:他/她會怎麼做?如果他/她選擇A選項或B選項,會有差別嗎?這有助於避免你白費力氣。如果某人外派五年後,被指派為主席「顧問」,去主席辦公室裡找這人的歷史背景資料,就顯得沒什麼意義。因為這一切可能是關起門來的作業,簽了一張簡單的短期契約,上面僅有幾條細節。不如往海外資訊找去,查看據說這人可能待在哪裡,或去追查他們的跨國活動,可能還更有收穫。

從公開檔案紀錄,常可追蹤許多紙本足跡,當然,若為了獲得私人文件,你可能得運用比較有創意的技巧,來培養消息來源。很多記者覺得使用圖書館和檔案室相當容易,資料都照字母順序編列索引,就找到那人的名字即可。但實際上往往沒那麼簡單。如果你使用電腦化的紀錄,輸入一個名字後,會拉出一大串相關資料,而且常常還伴隨更多不相關的。而在許多國家,尤其是未開發的國家,公共文檔常是實體資料,堆疊在滿佈灰塵的房間裡。你必須跟掌管該房間通道的守門人討價還價,並找出這些文檔是怎麼分門別類,釐清該如何使用索引。這麼做,可以省下大把時間和精力。

搜尋公共文檔常常是最好的起頭,譬如出生證明或是駕照。不過若要搜查人員,線上資料庫可能會出乎意料地有用。絕大多數的地方報現在都有網路版,如果利害相關人士使用他們的真名,搜尋新聞可能會出現他們涉及的法庭案件,或不那麼相關的訊息,例如他們參加學校的社交聚會。新聞也常會包含大量個人訊息和紙本足跡,譬如地方建築的細節(如銀行、公司、政府機關)、付費刊登的法律公告(如遺囑、改名、結婚、喪禮、取消抵押品贖回權、拍賣、招標、扣押財產或是無主財產等),逮捕和定罪等。每個消息碎片,都能成為你試圖解開的拼圖一角。

總之,你可這樣追蹤紙本足跡:

  • 搜尋網站、造訪檔案室、說服消息來源跟你談,直到所有關於這人能找到的資料,你都蒐集完畢。
  • 運用資料對映技術,替蒐集到的文檔在資料地圖上定位,並找到其中的落差、牴觸和前後矛盾之處。
  • 思考哪些文檔可以填補落差或解決矛盾,且著手調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