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1. 採訪基本規則


準時抵達

如果你遲到了,你就會跟消息來源有點距離,不但損失採訪時間,還會把時間浪費在道歉上,而且在採訪前幾分鐘可能會喘不過氣,難以專心。

打扮合宜

雖然相較於從前,現在對穿著的規定已比較寬鬆,你仍不會想給出有距離感的第一印象。看對象和場合穿衣服,展現適當的尊重,保持中立,別傳達出你自己的生活方式或看法之類的訊息。

選擇座位

如果必要的話,用你的錄音器材需求當藉口(例如,「在這邊錄音會比較清楚⋯⋯」)。你會需要的位置是:可以跟受訪者保有眼神交流,但又不會直接面對面而太咄咄逼人。與其坐在受訪者正對面,不如坐斜一點。你和受訪者之間不要有障礙物,譬如書堆或是筆電的螢幕。柔軟的沙發會讓你難以做筆記,而且會太容易放鬆。

保持適當眼神交流

如果看得到對方的臉部表情,交談會比較順利;記筆記時,通常比較難對上眼神,但記得偶而抬起頭看對方,尤其問問題的時候一定要看著對方。如果你只是低頭讀出你的問題,消息來源可能會懷疑你不熟採訪、不夠自信,或壓根沒注意聽他說話。這會讓對方覺得你很沒禮貌,也會降低對方參與交談的意願。

注意肢體語言

注意(你的和對方的)肢體語言。防衛性的姿勢或姿態,透露著受訪者想要迴避的訊息,這對你是個追問下去的好跡象,代表你可以在此處多逼問一點。也要注意消息來源有沒有傳達出受傷、鬆一口氣、幽默、憤怒或是無聊的訊息,才知道下一步怎麼應對。

公開或非公開發表

「公開發表」(on-the-record),代表你可以使用消息來源告訴你的所有資訊;「非公開發表」(off-the-record),代表你只能在消息來源不具名的情況下使用資訊。而「僅供背景參考」(background only),則表示你完全無法使用採訪內容,只是用來幫助你瞭解脈絡而已。這些公開或非公開發表的慣例,雖然不具法律效力,卻是記者跟消息來源之間的尋常禮儀。

請跟消息來源確認,這場採訪是公開還是非公開發表,以及預期時限為何。確認刊登敏感議題報導之前,取得知情同意。如果採訪屬於非正式,選擇適當的時間拿出筆記本或亮出錄音筆,然後問:「你介意我錄下我們的討論,或記筆記嗎?」注意寫筆記或是錄音有時可能會激怒一些消息來源。別把錄音器材藏起來,但試著用沒那麼干擾的方式記錄或是錄音,如果他們看起來有點緊張或是問為什麼要記錄,跟他們解釋「這麼做有助於我把你說的話記對」。

必記筆記

寫筆記會讓你專注,也讓你能夠記下對方的姿勢、周遭環境和表情等,這是錄音筆可能抓不到的地方,同時也是錄音設備出狀況的重要備案。盡可能精準記錄,並分清楚哪些是對方引言,哪些是你自己的觀察和分析。

問中立、開放式問題

學心理學家那套。避問會透露出你對答案已有強烈感受的問題——避免問出像是:「這濫權不是很嚇人嗎?」而問:「你對權力這樣用,有什麼感覺?」你可能試著在瞭解消息來源的動機,但直接用「為什麼」這三個字,消息來源可能會認為你在指責他,或懷疑他,所以要用間接的方式問「為什麼」。不要問「為什麼這則新聞報導會讓你生氣?」而問「你說那些新聞報導讓你感到生氣,可以多說一些嗎?」

沉默並非壞事

讓消息來源好好回答你的問題,並在接著回答下個問題前,稍作停頓。交談時,你毋需填滿所有空檔。如果受訪者需要時間去想答案,就讓他們好好想想;如果他們需要時間恢復情緒,你就安靜等待,然後再問:「我們可以接著進行下去了嗎?」

看起來興致昂然並很感興趣

採訪時,你應持續跟聽到的事情保持互動;把回答寫在筆記裡,從這些回答裡再接著問額外的問題。自問:這是我想要的答案嗎?我了解這個嗎?我會怎麼用?採訪一旦結束,可能很難再有第二次。如果你已經做了研究,但消息來源沒有說出你所期待的事,請別慌張,放棄或改變主題——就跟著走。回應他們的新觀點,繼續問後續問題。別試著把消息來源塞進事先設定好的故事裡。讓你驚訝的新東西,最後可能會變成一個更好的報導;如果沒有,之後還是可以回到原本設定的主軸。就算採訪沒有如預期般順利,或是受訪者不太禮貌,對待消息來源都別太凶狠躁進。

尊重時間

注意時間,調整問題,當採訪接近說好的時間,問對方:「我們有空再多問幾個問題嗎?」

為採訪收尾時,向受訪者確認接下來會發生哪些事。「報導會在週四刊出」。但別做出你無法遵守的承諾,譬如在出刊前讓他們看過整份報導。

如實報導

好記者會如實使用消息來源提供的素材。千萬別扯謊,也不要在採訪結束後,讓「引言去脈絡」,扭曲問題或答案的意思。當你必須移動原本採訪時回答的順序時,請份外小心。因為若安排順序時笨手笨腳,容易不小心歪曲事實。好好陳述你的報導,並把報導相關的回應安排進去。閱聽眾很聰明,他們會知道真相在哪裡。